近日社會運動升級, 警察動武的畫面, 令不少爸媽擔心孩子, 也令「創傷後壓力症」再次獲得關注。有團體甚至指出要及時介入, 在此特別提醒何謂「創傷後壓力症」, 以及甚麼是適時的介入。
創傷後壓力症是在「創傷」發生了至少一個月後才能診斷的, 大部份壓力反應都是正常的, 父母不必過份擔心, 以為不安便是有病。而所謂適時的介入亦應小心, 受過專業訓練的臨床心理學家知道, 即時性、一次性的創傷後解說(Debriefing), 不單對防止日後被診斷創傷後壓力症無效, 甚至有研究指出, 這一種解說增加了對象患上抑鬱和創傷後壓力症的機會! 這個曾經在有學生在校園內自殺事件中, 已被媒體討論過了。
換言之, 如果身邊有人在最近的集會後感到不適, 最重要的是給予用心的聆聽和支持, 就像當朋友遇上其他人生不如意事, 如失業、失戀等, 給予安慰和陪伴便可, 不必過份提供意見, 可以先觀察對方一段時間, 才考慮專業的介入。
而創傷後壓力症可以從以下四種渠道產生:
患者直接經驗創傷
患者的直接見證創傷事件
患者知道近親或好友面臨創傷事件, 而事件涉及暴力或意外
患者重覆面對創傷事件中的令人厭惡的部份, 如工人收拾人體遺骸, 或警員不斷重覆聆聽有關兒童受虐的細節等。
而事件要定義為創傷, 則是指事件涉及人命或生命受威脅、嚴重受傷、或性暴力等。
如果在一個月之後, 患者有多個以下的徵狀, 則需要注意尋求協助:
重覆地、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創傷片段
重覆地發惡夢, 夢到有關片段
突然腦海出現創傷畫面, 感覺回到當時的情景一樣,
在突然看見外在的事物時被勾起片段, 感受非常的不安或恐懼; 也可以由內在的身心狀態而觸發回憶
為了避免回想起創傷, 避開某些人、事、物、地方、和內在的感受、想法
創傷後難以記起一些重要的創傷事件的細節
患者產生跨大的對世界、自己和他人的負面想法
對事件的負面詮釋讓患者持續責怪自己和他人
覺得與其他人疏離、長期感到內疚、恐懼、憤怒、羞愧, 或沒法感受快樂
突然變得易怒、有自殘情況、容易受驚、過度敏感、難以集中精神和睡眠受影響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