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作家相片Beatrice Ng-Kessler 吳祟欣

<<找出優點的困難>> 11. 11. 2018

你作為家長,覺得要說出孩子的優點或強項困難嗎?


我在診所裡, 遇過不少感覺找出孩子的優點很困難的家長, 有些則是只能指出幾項, 卻能細數他們各種缺點。她們想要學習「正面一點」, 於是很努力地學習「正面的語言」, 但卻感覺違心, 這些家長沒法真心欣賞孩子的特質。


其實正向心理學並不是指家長凡事都讚, 明明是錯的都要忍著不說, 或者甚麼都說好(well-done, good job!)。筆者也不主張那些完全不說不(no say no)的做法, 反而覺得重點是在動機之上。孩子有動機做的事, 可能就是他們的優點本身。


「那明明是做得不好, 怎樣讚?」是很多父母的困擾, 於是, 有時是為讚而讚, 給一點虛無縹緲的「做得好」、「叻仔」做回應了事, 覺得自己做了讚許。其實, 有用的、有鼓勵性的稱讚, 是仔細、明確而即時的回饋。


想鼓勵孩子收拾, 就要在孩子剛收好一本書時明確地說:「你剛剛幫忙收拾了書本做得真好。」來鼓勵他。但這種鼓勵也是帶點功利的, 是父母想孩子「做某件事」, 而要真正的「正面一點」, 父母是要學習去欣賞孩子。


例如孩子畫了一幅畫, 爸媽看不出來是甚麼, 問孩子, 孩子回應是「貓」, 爸媽可能很自然地回應:「貓是這樣的嗎? 很奇怪...尾巴在那兒?」或是「哦....好靚。」之類便沒有了。 其實, 如果家長有好奇心, 可以問孩子「這是甚麼?」、「噢, 這是你的貓啊! 那麼, 那裡是頭、眼睛、身體呢?」「牠在做甚麼呢?」便會讓我們看見孩子的世界多一點, 然後可以更容易找到值得欣賞的地方:「媽媽覺得你選這幾種顏色多好看!」


要看得見孩子的優點, 首要是對孩子保持好奇心, 否則大人便很容易落入自己的角度去評價孩子, 好像從「孩子是否聽話」「容易帶」「不添煩」的方向去找優點, 於是我們偶然會聽到家長說:「他有一個優點, 就是膽小, 我不怕他和人打架, 因為他會先躲起來保護自己。」那是一個家長覺得「我不必擔心孩子打架」的角度, 於是「膽小」被說成了優點。然而當孩子面對其他家長覺得沒危險的環境, 如新環境、新朋友等, 孩子畏縮時卻反過來被家長責怪, 孩子便會覺得無所適從。


如果我們試著好奇一點, 在孩子退縮的時候去觀察和細心探問, 了解那是為了甚麼, 到底是孩子害怕一些甚麼, 還是喜歡先觀察一下、抑或是誤讀了一些危險訊號? 害怕本身是應該被妥善接納的情緒,因為他正在保護我們免於危險, 怪責孩子「膽小」就是在否定他的情緒, 家長的重點應是明白和幫助孩子分辦危險, 以及慢慢讓孩子明白不同程度的連繫和回應, 例如陌生人可能不回應都可以接受、經常在樓下見面的管理員叫「早晨」是禮貌的回應, 但不一定要讓他或她牽手和親臉等。


能代入對方的角度才是最重要的事, 孩子能夠被明白了, 教養才會到位。有時, 只要好奇地表達一份看見, 本身就是一種欣賞。


在The Strength Switch 一書中, 作者Dr. Lea Waters提出以下三個方面來介定優點, 我覺得很實用:


做得多: 即孩子自發有動機、經常做的事

做得好: 孩子的表現佳

有能量: 孩子能廢寢忘食地做那件事, 非常投入和有力量


第一和第三種是很容易被忽略的; 父母不妨從這三方面開始, 和孩子打開話題, 好奇地了解一下, 讓孩子有動機花時間心思力量做的事情, 有甚麼魔法在裡面。那就更容易找著可讚賞的地方。


說到底, 很多時候, 優缺點都是一體的兩面; 有爆炸力的人可能行動迅速但欠耐性, 不斷指出這個人沒耐性要改變是一個做法, 發揮一個人的爆炸力也是一個做法。而更多時候, 隨著年月, 一個人會在不同方面, 練就不同事情, 沒耐性也不是永遠的, 而且也未必在所有的事情上都沒有耐性。父母不必把話說得太死, 開放一點, 好奇一點, 所有事情都在流動之中。

7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