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作家相片Beatrice Ng-Kessler 吳祟欣

<<關於自由玩樂>> 28. 05. 2018

在治療室中, 其中一個常發問的問題是:「你的孩子有多少自由的時間?」


保護孩子自由的時間, 已經變成一項要特別耳提面命的事情; 但看研究, 功課和興趣班增多讓孩子透不過氣這個潮流, 不是本地獨有, 而是世界性的。


家長害怕孩子慢人一步, 錯過學習的機會, 這個恐慌, 也是世界性的。


其中一個對孩子玩樂時間最大的危害, 是屏幕時間。有些家長讓孩子把自由玩樂時間付預屏幕, 即看卡通、玩電子遊戲等, 以換取自己的時間。有趣的是, 眾所周知, 科技巨人喬布斯是一個低 父母(Low-tech parent)。2014年紐約時報便曾報導過, 記者問喬布斯「你的孩子愛Ipad嗎?」喬說:「他們沒有, 我們限制他們在家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。」


早有研究指出, 兩歲前孩子看屏幕的時間被和過度活躍專注力不足症相關; 其中一個研究指估計, 在睡房中的電子產品數目每增一樣(包括手機), 夜間睡眠時間便減少一小時。更重要的是, 電子屏幕取代了很多其他健康的活動, 例如運動、社交和閱讀的時間。


另一個有趣的研究來自加洲大學, 他們發現, 讓六年級生經驗5天沒電子產品的營地生活後, 他們對人的情緒解讀能力, 比其他繼續日常生活在電子產品之中的同齡孩子顯注更高。這很容易理解, 遠離了電子產品, 人與人反而能夠有更深刻的觀察和連繫機會。對人的情緒解讀能力, 與社交智能息息相關。種種研究都指出, 遠離屏幕的日常生活對孩子有種種益處。


老一輩常說孩提時甚麼都沒有卻「甚麼都玩一餐」, 本身所需運用的想像、嘗試和自發學習, 現代孩子也許都錯過了; 以至於花心思想怎樣玩花掉自由時間的機會, 也被種種密集的課程安排當掉了。


對於孩子, 特別是學前兒童來說, 自由玩樂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學習工具, 也是建立「管控功能」(executive functioning)的重要活動之一。但怎樣才是最有效的自由玩樂呢? 有研究顯示, 玩具數目多寡與孩子怎樣玩相關。


當孩子一次過暴露在16種玩具當中、相比起暴露在4種玩具當中, 他們花在每個玩具上的時間會顯注地減少, 而只有4種玩具的孩子們, 也能發展出多出60%的玩法! 更重要的是, 研究人員指出, 少一點分心的環境, 對於孩子練習天生的專注力有良好影響。


一般的中產孩子玩具也不計其數, 有家長們因自己沒時間陪伴孩子的內疚, 轉化成一件又一件的物質供應。而其實, 家長並不需要讓孩子置身於樂園或過量的玩具當中, 返而提供孩子一個較少分心的環境, 可能更為有利。


我們都渴望看見「回報」, 去學游泳, 上課後真的學懂了, 父母較容易覺得付出有回報; 至於長遠來說對孩子很重要的基礎能力, 例如抵抗力(resilience)、自我控制(self-control)、解難能力(problem-solving)等等 (與大腦的「管控功能」相關的能力), 則可能需要家長有多一點堅持, 去抵禦大潮流的壓力。



對於聽見一些家長經常擔心, 孩子因為能力不高, 或「表現比人強」(如沒有勝出夠多的比賽), 而自信低落, 我經常都感到茫然; 說到底, 大概是家長對孩子的信心低落才是重點。


有心理學研究指出, 在幼年0-6歲的階段, 父母愈能給予溫暖的家庭環境和足夠的回應(warm and responsive parenting)、提供適當的認知刺激(Cognitive Stimulation)和安全、有組織的客觀環境 (safety and organized environment), 孩子未來長大成人後的自信心便愈高。


而更重要的是, 一些對孩子自信有負面相關的因素, 例如貧窮, 也可以被以上的三項重要家庭因素所抵銷或大大減弱。有心理學家認為, 父母和子女的互動, 在孩子的前意識萌芽之前, 決定了孩子如何看待自己(我是誰、我有甚麼價值), 最終深深值根在孩子的自我概念當中。


這是很令人鼓舞的研究結果, 特別在貧富 殊的香港。貧窮代表了孩子能擁有的資源非常有限, 由居住環境、接觸電子用品和資訊等等; 但如果父母仍然在經營一個溫暖和回應充份的家, 例如夫妻和睦互愛、家長明白孩子的特質並能充份地回應、讓孩子生活在安全的環境當中, 也可以扭轉貧窮出身自信心低的命運。

0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