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搜尋


自尊感如何建立?(下)
信報專欄 : 心之旅 30-04-2024 作者: 吳崇欣 •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• 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 上次談到,根據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教授Tal Ben-Shahar的分類。自尊感可分為「依賴型」(Dependent)、「獨立型」...
2024年5月1日


焦慮, 你好 !
信報專欄 : 心之旅程 09-04-2024 作者 :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吳崇欣 大部份人一提到焦慮,就想到要剷除它,視它為不好的東西,甚至假設了精神健康的人必然沒有焦慮感,就像廣告中充滿笑容的模特兒。這是把焦慮極簡化的想法。...
2024年4月16日


2024年4月3日


先感到被愛 我們才能愛
信報專欄 : 心之旅 12-03-2024 作者: 吳崇欣 •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• 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 小思有很多自己也不知道的創傷。 自幼被工人照顧着,父母總是飛來飛去做生意,一周才見他們一次。工人如小思的媽媽一樣,從小至大,眠乾睡濕地獨力照料她,由嬰兒餵奶換片開始,...
2024年3月15日


自殘
信報專欄 : 心之旅程05-03-2024 作者: 吳崇欣 •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• 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 自殘(self-injury)行為,即人刻意傷害自己,但不以自殺為目的,是青少年個案來見我的最常見主因。大部分時候,自殘都是一個應付壓力機制(coping...
2024年3月6日


基模治療的核心
信報專欄 : 心之旅程 16-02-2024 作者: 吳崇欣 •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• 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 在香港做了兩場新書分享會後,心裏仍盤旋着兩個讀者問題。一個是「有什麼練習,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核心需要?」另一個是「你怎樣幫助第一個分享的個案?」第一個問題,是邀...
2024年2月17日


看不見的貧窮
信報專欄 : 心之旅程06-02-2024 作者: 吳崇欣 •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• 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 最難給出的關心,是當個案本身並不感知自己的缺失,視之為理所當然,而這個缺失正讓她不斷繞圈,一次又一次錯愛。 C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──一絲不苟裝扮,非常得體言談。在英...
2024年2月8日


如果「隨和」是你的名字
為人「隨和」、容易相處、agreeable本來沒甚麼不好;同時,表現「貼心」,經常注意人家的需要和動機,也是讓人喜愛的特質。只是,當一個人過分把與人相處時的焦點放在對方身上,或是對方怎樣看自己,他的人際關係就很容易充滿壓力,也很難拒絕(say no)他人的要求。...
2024年2月8日


進入解離症人士的世界(下)
信報專欄 : 心之旅程 16-01-2024 作者 :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吳崇欣 有些人看起來總像慢半拍,聽東西時又似沒聽清楚,或者表現與年紀不成正比;甚至有時會突然轉換態度讓人感到錯愕,如果你問他為什麼,他可能一臉茫然。 解離,就像反射動作一樣,於當事人來說,是後知後覺的。...
2024年1月18日


囚牢裏有自由 叫「善待自己」
信報專欄 : 心之旅程 9-1-2024 作者 :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吳崇欣 作為臨床心理學家,我的專業是去不斷聆聽他人的故事,然後,找出最好的方法協助他,讓他成為更好或少受一點苦的自己。 私人執業意味着個案包括不同背景、階層和種族,加上近年移居倫敦,網上面見愈來愈多,個案更...
2024年1月11日


新書《為什麼,我人生總在繞圈圈》自序
囚牢裡有自由 名為「善待自己」 「我憑甚麼去要求自己該比他人過得更順遂啊?」我的個案曾經這樣跟我說。他非常有同理心和大愛,同時患有重度抑鬱。 作為臨床心理學家,我的專業就是去不斷聆聽他人的故事,然後,找出最好的方法去協助他,成為更好的,或少受一點苦的自己。...
2023年12月22日


進入解離症人士的世界(上)
信報專欄:心之旅程19-12-2023 作者: 吳崇欣 •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• 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 對於遭遇過嚴重創傷、成長過程遭遇長期忽視的人來說,解離是一個自然發生的、甚至是安全的狀態。對他們來說,留在當下的現實世界裡,才是令人害怕的。...
2023年12月20日


厭惡表現天真的女生
信報專欄:心之旅程12-12-2023 作者: 吳崇欣 •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• 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 琪來見我的第一天,提出一個很有趣的問題:「為甚麼我就是受不了表現很天真的女生?」 琪是專業人士,剛由紐約來到倫敦。她很明顯是能幹獨立又漂亮的女生。她的前男友說她是控制狂,...
2023年12月12日


害怕感受自己
信報專欄:心之旅程14-11-2023 作者: 吳崇欣 •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• 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 人的天性追求快樂、遠離痛苦。事實上,人和自己情緒的關係,其實複雜得多。其中一種情緒關係是「互相排斥」,即是「我盡量不去感覺自己的感覺」,因為「我害怕任何比較激烈的情緒,那...
2023年11月16日


一代傳一代的創傷
信報專欄:心之旅程 24-10-2023 作者: 吳崇欣 •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• 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 J是被迫來見面的。 J移英後經常對兒子又打又罵,太太既明白他的壓力,同時心痛兒子,就提議和丈夫來面談。 他一方面同意和太太前來,另一方面覺得自己沒什麼不對。「皆因兒子不...
2023年10月30日


以重複思考來逃避焦慮
信報專欄:心之旅程17-10-2023 作者: 吳崇欣 •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• 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 我記得和P第一次會面時,感到沒法插話和提問。她甫坐下就不斷說話──由投訴英國天氣時晴時雨開始,到那兒的生活節奏太慢、大部分人太慢條斯理(她的用語是「不事生產」)、到日常要...
2023年10月19日


同意和沒表達不同意的分別
信報專欄:心之旅程26-09-2023 作者: 吳崇欣 •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• 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 沒有表達不同意,和同意,是有分別的。但很多人都不明白。 A回想起第一個男友,那時候他們拍拖一年,同班同學都羨慕她有個高大師氣的男師兄做男朋友。一天,男生趁家裡無人的時候,...
2023年9月28日


淺談文化和家庭關係
信報專欄:心之旅程19-09-2023 作者: 吳崇欣 •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• 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 跟在外地成長的華人個案談及他們與父母的關係時,經常出現一種情況︰「我明明很愛父母,可是就因為沒聽他們的話,爸媽就覺得我不愛他們了。」...
2023年9月21日


囚牢的大門已開你,為什麼還在這兒?
信報專欄:心之旅程29-08-2023 作者: 吳崇欣 •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• 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 ‘Why do you stay in prison when the door is wide open?’ Rumi....
2023年9月1日


失去的意義
信報專欄:心之旅程22-08-2023 作者: 吳崇欣 •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• 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 人經常把哀傷等同喪親經驗。其實哀傷可以是任何「失去」經驗所產生的感受。 人生本來就是不斷「失去」的過程。我們成長過程中的更新,就是不斷在揮別過去。可是我們不一定經常感到哀...
2023年8月24日
bottom of page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