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搜尋

愛惜自己的理由
他15歲,總是一臉木無表情的,別人難以猜測他在想甚麼,卻更令他容易被同儕誤會,造成社交問題。
17小时前
1


傷夠了我沒
你有曾經被剝削被利用嗎?金錢、心力、時間都有可能被予取予求。愛自己保護自己有時並不容易,尤其當身邊有隻披著羊皮的狼。
3月25日
1


與我常在
S 身陷家暴之中,身邊的人都勸她離開,但她遲遲無法踏出那一步。對她來說,比起被辱罵或毆打,更可怕的是那個她將被遺棄、孤獨一人的未來。
3月11日
2


逃避情緒的男生
T有強烈的情緒逃避傾向。開始見面時, 我感受他「甚麼都談談, 又甚麼都好像談不到底」。
1月28日
4


總要有第一次
陳女士已近退休之齡,可是她並不期待,甚至有點恐懼
1月24日
4


你想你的孩子如何回憶你?
「你要如何回憶我? 帶著笑還是很沉默?」劉若英 ˂後來˃
1月14日
4


要好好看見才能愛
孩子非常悶悶不樂,覺得攀牆不順利。
1月2日
9


紅藍綠身心健康大法
明明又有做gym又去泵骨,點解都好似冇唞過咁,仲攰咗?
2024年12月17日
8

誰能明白我----成人子女如何面對年邁的父母
有人說寶寶在天上會選擇自己的父母,你相信嗎?
2024年12月10日
2


從微創傷中成長的我們
從微創傷中成長的我們,3個建議改變與年邁父母的關係。
2024年12月4日
6


來做一個「生氣練習」
信報專欄 : 心之旅程 19-11-2024 作者: 吳崇欣 •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• 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 在水彩畫的課上,老師一面示範、一面解說,很有耐心;有同學發問了又發問,老師突然有點詞窮,我搭訕:「老師你可說的已經說了。」她笑:「是啊。大師教課時都是只畫不語呢...
2024年11月19日
5

別踩過界
「甚麼是健康的界限?有沒有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定義呢?」 在我與個案的面談之中,「界限」是離不開的話題。許多煩惱,都跟我們如何設定健康界限有關。我從閱讀中學習,也從個人、工作與生活中練習實踐不同的文化之中, 取得平衡的方式。我們必須足夠地認識自己、有充足的內在空間理順自己...
2024年11月12日
13

新書《別踩過界!》推薦序 二
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故事。這些故事透過從兒時成長一直自今的一點一滴慢慢編寫出來。而這些故事的框架亦斷定了我們對自己、他人、世界的看法。 但有時,或許因一些經歷,故事在某一章節卡了起來,不斷不斷地重複。有時,或因一些關係,故事與現實脫軌,另人感到迷失。 ...
2024年11月2日
6

新書《別踩過界!》推薦序 一
人類總會犯同樣的錯誤。 崇欣的個案主角,我大部分都不認識。但看著書中一個又一個個案,心裏有一陣似曾相識的感覺。執業生涯裏,經常會有個案說:「醫生,怎麼你好像都知道我家中的事情?還有我的情緒反應?」這是因為,情緒出現狀況的人,很多都是在成長過程中曾不自覺受過傷害,在成長後...
2024年11月1日
10


野生的猴子
晴報專欄:心晴百態 11/07/2024 作者: 楊健恩 •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臨床心理學家 38歲的陳小姐,4年前確診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;確診後,這幾年來她陸續告知親友她的診斷,通常的反應是:「我本來就知道你有!」然後告訴她有什麼與別不同的地方:從小坐不定、衝動...
2024年10月31日
7


與癌症康復者同行 如何學習與情緒共存?
信報專欄 : 心之旅程 22-10-2024 作者: 吳崇欣 •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• 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 每個成年人都需要學習照顧自己的感受,而照顧不等於改變。世間普遍認為負面情緒的應對是消除它,正面情緒就爭取它,這只是說明了一半。 ...
2024年10月22日
5


臨床心理學家的自白
信報專欄 : 心之旅程 15-10-2024 作者: 吳崇欣 •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• 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 很喜歡看英國公園的木長椅上的名字,他們都是被家人摯友紀念的故人。我時常想,愛還是需要一些印記,否則我們這一生是來幹甚麼的? ...
2024年10月15日
11


我們與情緒的安全距離
信報專欄 : 心之旅程 24-09-2024 作者: 吳崇欣 •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• 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 跟昇面談的過程,好像牽著一個幾歲才剛學走路小孩的手,小心翼翼不讓他跌倒一樣。 一步一腳印。每走一步,都要興奮地跟他打氣,他才慢慢地愈走愈穩。 ...
2024年9月24日
7


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
信報專欄 : 心之旅程 17-09-2024 作者: 吳崇欣 •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• 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 之前寫過自尊感, 今次來寫自信心。自信心是我們對自己的能力、成長潛力和可改變性等的態度。太多家長覺得,自信心就是自我感覺良好,甚至有時,把沾沾自喜、驕傲看成...
2024年9月20日
13


深入了解何謂健康的界限
信報專欄 : 心之旅程 27-08-2024 作者: 吳崇欣 •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• 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 界限是我們自己和他人的分界線,把我們的個人身份區別開來,指示我們如何與人相處。它決定了甚麼是屬於我們的,如我們的身體、情緒、擁有物、責任等。...
2024年8月28日
10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