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搜尋


<<順從與動機之間>> 14. 01. 2019
中國人的文化, 很講求順從, 即是「乖」。 「妹妹很乖, 很聽話。」大部份家長讚賞孩子的時候, 都很重視聽話; 在訓練獨立思考的前題下, 家長如何設定界限也是關鍵。 我感覺家長很重視給出「不」, 在玩耍的遊樂場、在吃東西的餐廳、在看書的圖書館.......幾乎所有地方,...
2019年1月14日


<<歸因和抗逆力的關係>> 27. 12. 2018
正所謂「知易行難」, 當家長的也一樣很容易犯上「說道理而不能做道理」的毛病。其中一個是, 明明自己很負面、很悲觀, 卻期望孩子比自己樂觀和正面。 想孩子的抗逆力高, 就是想孩子擁有樂觀正面的思想。 「思考正面一點, 下次你更用心便會進步了!」有時候,...
2018年12月27日


<<讓讚賞連繫上行動與個人特質>> 30. 11. 2018
在實際生活中, 混合行動與個人特質的讚賞是最自然的。上次提醒了家長在成就和表現上, 應減少以個人特質為讚賞, 而多以過程(Process praise), 如「你拒絕了朋友邀約去玩而選擇溫習, 所以你今次成績更好」、「你花了幾個晚上刻意準備比賽,所以這次你的表現很穩定」,...
2018年11月30日


<<學會了讚賞進步, 然後學習「何時」讚賞個人特質>> 29. 11. 2018
上次以一個心理學實驗寫了有關有效的讚賞, 指讚賞努力比讚賞聰明更有用, 因為那是來自一個「可成長」的思維(Growth Mindset)。其實, 有多不勝數的研究支持, 擁有「可成長」的思維的孩子, 較願意接受向難度挑戰、更容易接受並從失敗中學習, 有更高的復元力等。...
2018年11月29日


<<學習讚賞, 先學習看見進步>> 27. 11. 2018
對很多家長來說, 包括我自己, 給出有效的讚賞, 是需要學習的; 特別是自己小時候很少受到有質素的讚賞的家長們。有效的讚賞, 並不是「好叻呀!」「好利害呀!」「好聰明呀!」這些。 一個很出名的心理學實驗曾把學生隨機分成兩組, 一組做完一個淺易的練習後, 被讚賞「成績很好,...
2018年11月27日


<<找出優點的困難>> 11. 11. 2018
你作為家長,覺得要說出孩子的優點或強項困難嗎? 我在診所裡, 遇過不少感覺找出孩子的優點很困難的家長, 有些則是只能指出幾項, 卻能細數他們各種缺點。她們想要學習「正面一點」, 於是很努力地學習「正面的語言」, 但卻感覺違心, 這些家長沒法真心欣賞孩子的特質。...
2018年11月11日


<<覺察微小的幸福>> 24. 10. 2018
最近有幸能服務癌症病人, 用靜觀的方式來協助應付焦慮與痛楚, 讓身為母親的我, 再次被提醒生命的脆弱與不可預期。 天天在柴米油 或吃喝玩樂的日常當中, 其實很少覺察, 那些重重覆覆的日常, 其實有多麼珍貴。 能夠被孩子吵醒, 證明我能睡覺、而且有個孩子可以吵醒我;...
2018年10月24日


<<作為母親和修行者>> 08. 10. 2018
「我只是修習了一分鐘啊......那顆果仁, 我只是放在咀唇上滾動, 然後已經被孩子叫去了......」在靜觀認知治療課中, 一位媽媽一臉茫然又不好意思地私下跟我說。「那麼, 你就有這一分鐘的修習了。你的感覺怎樣?」媽媽眼睛開始濕潤起來了,...
2018年10月8日


<<當父母是最大的修行>> 22. 08. 2018
當父母最大的挑戰是, 天天各種大大小小的決定, 都在測試一件事: 你有多了解你自己。你的價值觀是你的取捨的基本, 而這往往在為人父母的過程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。因為, 我們那麼愛自己的孩子。 如果我能覺察, 至少我可以不完全接受社會給予的價值, 但如果一個人很少覺察,...
2018年8月22日


<<情緒需要 VS 社交需要 的決擇>> 12. 08. 2018
當家長的, 尤其是孩子還小的時候, 大概都面臨過這樣的情況; 約會難免有時會遲到、要臨時變陣處理孩子的需要、忙於照顧孩子而沒法好好談話等等。 我最近一次的是, 要中途把孩子帶離現場。這是比較罕有的。 孩子哭家長予以適當的安慰, 是應該做的事;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難過時找我們,...
2018年8月12日


<<家長的專注在哪兒?>> 08. 08. 2018
做父母經常要一眼關七, 這一刻和大兒子遊戲、下一刻已被手機訊息吸引、手在打字、腦海裡轉了兩次有關工作的事情、然後眼尾還看到小女兒有危險快跌倒了.......同一時間處理多項事情, 幾乎是所有父母的共同經驗。 事實上, 我們的腦袋並不為同時處理多項事情(multitaskin...
2018年8月8日


<<掌控感和自信心>> 23. 07. 2018
對於聽見一些家長經常擔心, 孩子因為能力不高, 或「表現比人強」(如沒有勝出夠多的比賽), 而自信低落。 其實在心理學上,自信可以定義為包括以下兩項: 一 對自己的思考和應付基本挑戰的能力有信心 二 對自己有權利快樂、感覺有價值、能夠提出自己的需要和想要、而且可以在情緒上享...
2018年7月23日


<<懲罰>> 09. 07. 2018
在假期旅遊當中, 施用懲罰是情非得以的方法吧! 可是, 爸爸向女兒提出了「今晚沒甜品吃」, 媽媽也只好跟爸爸同一陣線執行。 事情是很普通的, 兩個孩子累了吵鬧要抱, 但抱著上樓梯實在太重了, 求不得時二人吵鬧了很久, 在媽媽想趁機和女兒Time in來個靜觀呼吸的練習時,...
2018年7月9日


<<也來談談Time Out 隔離法>> 12. 06. 2018
隔離法(Time Out)被廣泛討論良久, 筆者是Time Out的支持者, 常見家長誤解或誤用它, 所以特別寫這個。 Time Out目的是暫停孩子的不妥當行為。它的作用, 是建基於家長平日已掌握了讚賞良好行為的技巧之上。 換言之, 一個習慣經常批評孩子的家長,...
2018年6月12日


<<關於自由玩樂>> 28. 05. 2018
在治療室中, 其中一個常發問的問題是:「你的孩子有多少自由的時間?」 保護孩子自由的時間, 已經變成一項要特別耳提面命的事情; 但看研究, 功課和興趣班增多讓孩子透不過氣這個潮流, 不是本地獨有, 而是世界性的。 家長害怕孩子慢人一步, 錯過學習的機會, 這個恐慌,...
2018年5月28日


<<身教>> 14. 05. 2018
對於坊間各式各樣的教養書, 主要集中於「技巧」方面, 筆者抱有兩種心情去看: 一) 好好學習、特別是能夠提供科學證據支持的教養書; 二) 把學到的工具收好, 有機會合用時即練習; 但同時記得, 生活是更貼近藝術的事, 是多於這些技巧的事情。 因為說到底,...
2018年5月14日


<<有關自殺的謬誤>> 08. 05. 2018
歌手自殺引來一番討論, 除了令人婉惜, 也許對情緒健康的推廣也帶來一點正面作用。執筆之時, 事件的來龍去脈不清晰, 但自殺這個話題還是很值得留意。 有一些謬誤, 還是值得各位父母注意, 特別是育有青少年的父母: 謬誤一. 如果真的想自殺的人, 並不會掛在口邊,...
2018年5月8日


<<同理心的無間練習>> 01. 05. 2018
經過一朝早的好幾次失手和抱怨之後, 媽媽回到同理心上去的願望非常強烈。 我知道, 自己在工作至夜深、然後一早天未亮被吵醒來時, 早上一個照顧兩個幼童的時間, 是自己最脆弱的時間。因為孩子的需要跟我的需要有衝突啊....拖著疲憊的身體, 為免孩子吵醒同樣工作至深夜的先生,...
2018年5月1日


<<在生氣的時候先照顧自己>> 17. 04. 2018
親職教育的其中一個大挑戰, 就是人人都有自己的想法, 而且都很容易評論人家, 做成很多根本不必要的壓力。 筆者也曾經被一名外籍女士在巴士中大罵, 因為女兒哭著要吃糖媽媽沒給, 安撫沒用就容讓她哭哭, 也許是哭聲太吵, 我以為都不到兩分鐘的事, 那女士就臨下車時走來教訓我,...
2018年4月17日


<<請停止嚴厲批評自己>> 03. 04. 2018
有一種父母很讓人頭痛, 就是心裡經常嚴厲地批評自己的人。 他們會把很小的挫折變得很大, 會對孩子的小過失沒法忍受, 而作出跨大的反應。有些會事後後悔內疚不已。 他們並不是為人不好, 只是, 對自己特別嚴苛。有事情不順心或出亂子, 心裡會不由自主地責怪自己; 或是很自然地,...
2018年4月3日
bottom of page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