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作家相片Beatrice Ng-Kessler 吳祟欣

<<為何總是愛錯?>> 11/1/2022



原文來源: 信報 -- 心之旅程



S來的時候很悲傷,他剛失去了母親,想自殺的想法徘徊不去。生於星加坡,在英國打滾過,做大律師做了十多廿年,S從未像今天這樣沮喪,要靠飲酒入睡。


S謙謙君子的態度與他的同事非常不同。他一直獨來獨往,沉默寡言,不喜歡社交。他的自信心低,與他的閱歷和個人成就成反比。我一直好奇,母親一直不在他身邊,怎麼母親逝世能使S不斷想要自殺?經過了半年治療,他終於道出兒時受兄長肢體和性虐待的經驗。




母親是家中曾經給過他溫暖最多的人,因此母親逝世,他突然感覺成了無根的鳥兒。母親曾是他繼續在這個家裡生存下去的唯一動力。只可惜,這個媽媽也因工作經常不在,爸爸又偏愛哥哥,沒有人能夠保護小時的S。





S一揭露了他的兒時創傷,創傷後壓力症的症狀就空巢而出。解離、莫明的恐懼、噩夢與閃回(flashback)、逃避行為不絕。突然間一切都清晰了,他盡量不社交因為難以信任別人,大部份的人際關係於他都非常不安全--不是來佔他便宜的,就是需要讓他耗盡力氣去維持。他交過幾個女友,都不幸地是他的施虐者,像哥哥一樣對他冷漠又壓迫的人有種難以言傳的親切,他會自然地討好這種女生,而當女生打他、把他呼來喚去時,他對於自己的「預期成真」幾乎感到滿足,甚至誤作成虛假的「控制感」。心理學上我們稱這個情形為trauma-bond,就是個案與他的創傷仍然緊密連繫著,以致脫離創傷處境後,仍然在生活中重覆這種經驗。




當我慢慢把他的故事展開在他的面前時,他才開始看見自己被虐的事實。他開始明白,難以與人維持健康的界限,是由於小時候,他是家裡的scapegoat(替罪羊),所有人都怪罪他,當他抗議不公,爸爸會為了息事寧人而要求他道歉。關係對他來說很沉重,不是必須因為無法拒絕而委屈自己,就是因為內疚而必須服從他人。


治療創傷雖本非S的原意,但經過了3年的治療,S創傷後壓力症已痊癒,不但對自己有了全新的理解,也更有自信,能夠適時拒絕不合埋要求,而且建立了健康的親密關係。



延伸視頻: 故事主角的「無法信任/虐待」基模:




撰文: 吳崇欣_註冊臨床心理學家



香港註冊臨床心理學家、香港首位獲國際基模治療協會(ISST)認證的資深基模治療師(Advance Certified Schema Therapist),並獲加拿大註冊資深靜觀導師資格。現致力推廣靜觀並提供專業心理治療服務。www.mindfully.hk

14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