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作家相片Beatrice Ng-Kessler 吳祟欣

過度犠牲造成的傷害



信報專欄 : 心之旅程 20-08-2024

作者: 吳崇欣 •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• 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


父母的過度犠牲會造成傷害,這是在我們的文化中甚少被談及的。在我督導我國的治療師時發現,有時我們在自己所熟悉及認同的文化中難以看清楚。尤其是過度犠牲而嚴厲的父母。


看見動機是最基本的。看見為父為母的周到與照顧,同時,也要看見那份照顧是為誰而做:是為了父母的焦慮感較多,還是為孩子的利益或安全。兩者可以並存。愈是父母不自覺地為自己而做的,就愈可能造成傷害。


然後,我們也要看見行為帶來的客觀效果。那涉及兩人關係的質素、子女的年齡、父母的背景。


跟一個本身充滿焦慮感的母親談溝通技巧,不一定很湊效,因為她可能最需要解決的,是自己的焦慮感、是她自己未處理的悲傷、和未觸踫過的舊創傷。這是父母的背景的部份。


父母跟一個十歲孩子的相處方式(如管理範圍、參與度),和跟二十歲的孩子的相處方式,如果差異不夠大,那麼周到與驕縱就分不開;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大概就很糾纏不清。這是子女年齡的部份。


如果二人的關係已經十分糾纏不清,而子女已經成年,那麼,父或母去充份地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期待,就會成為了情感勒索。因為界線本身已經不夠清晰,過去也可能有太多「引發內疚」的言語被使用過,如今父母突然當孩子是「同齡朋友」對待,表達希望孩子如何如何,就沒有了健康的根基。這是二人關係質素的部份。


如果我們治療的是成人子女,我們與父母溝通時的立場,是讓他們從子女的角度看多一點點:那份名為「如果你做不好我沒面子」、「如果你成績差等於我很失敗」、或是「如果你不快樂我也很難過」的壓力,就已經足夠。然後,我們就可以集中去協助個案處理「個人化」(individualization)的部份,也是最費時的部份--建立自我。


如果我們治療的是父或母,很多時候,我們要思考方,怎樣讓對方明白,他需要學會愛自己多一點,而這同時是在愛他的家人。直接叫父母「放手」不管用,因為他們的困境是愛人的方法不夠彈性和多元,但通過轉念,能鼓勵他們反思何謂愛自己,因為他們可能本身也未被好好愛過。



吳崇欣

 

香港及英國註冊臨床心理學家,也是香港第一個獲國際基模治療協會(ISST)認證的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(Advance Certified Schema Therapist and Supervisor),並獲加拿大註冊資深靜觀導師資格。創辦公司Mindfully,推廣靜觀並提供專業心理治療服務。www.mindfully.hk

 

Photo credit: HKEJ

5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Commentaires


bottom of page